当前位置:首页> 李白的诗

独不见

:2025-07-26   :李白   :9

白马谁家子,黄龙边塞儿。天山三丈雪,岂是远行时。春蕙忽秋草,莎鸡鸣西池。风摧寒棕响,月入霜闺悲。忆与君别年,种桃齐蛾眉。桃今百馀尺,花落成枯枝。终然独不见,流泪空自知。


译文: 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,那是谁家的少年,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。天山如今天寒地冻,积雪厚有三丈,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?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,变成了秋草,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。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,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。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,月亮伴着清霜,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。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,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。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,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,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。始终不见丈夫归来,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。


赏析:

1、主题及内容介绍
  这是一首乐府,也是一首写闺怨的,主题围绕闺中女子对边塞丈夫的思念展开。描绘边塞少年的英姿,接着以天山的恶劣环境,暗示丈夫远行的艰辛,通过春蕙秋草、莎鸡寒梭、月入霜闺等景象,烘托女子的孤独悲伤,回忆与丈夫分别时种桃的情景,对比桃树如今的变化,凸显时光流逝,最后以女子不见丈夫归来、独自流泪作结,尽显哀怨。
2、写作手法
  对比:“忆与君别年,种桃齐蛾眉。桃今百馀尺,花落成枯枝”,将过去与丈夫分别时桃树才齐眉高的情景,和如今桃树已百尺高且花落成枯枝的变化对比,同时也与女子独自等待的孤寂对比,突出时光的变迁和女子的哀怨。
  借景抒情:“春蕙忽秋草,莎鸡鸣曲池。风催寒梭响,月入霜闺悲”,借助春天的蕙草转眼间变成秋草、莎鸡在曲池鸣叫、寒风催促梭子作响、月光照入布满秋霜的闺房等景物,抒发女子的悲伤与思念。
3、分段赏析
  开篇“白马谁家子,黄龙边塞儿”,人巧用“白马”与“黄龙”两组意象,前者勾勒出少年英姿飒爽的外在形象,后者暗喻边塞苍茫辽阔的地理环境,一明一暗形成色彩与空间的双重对照。“谁家子”的疑问与“边塞儿”的回答,简洁明快地交代人物身份,瞬间将读者带入充满肃杀之气的塞外场景,为全奠定苍凉悲壮的基调。
  “天山三丈雪,岂是远行时”中,人以夸张之笔描绘天山积雪之厚,“三丈雪”直观展现出边塞环境的恶劣与严酷。随后以反问句式“岂是远行时”强化情感,既道出塞外跋涉的艰难险阻,也暗含对边塞儿命运的忧虑,直白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悯。
  “春蕙忽秋草,莎鸡鸣西池”,诗人捕捉到季节更迭的细微变化,以“春蕙”与“秋草”的对比,表现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。莎鸡于西池畔的鸣叫打破寂静,以动衬静,渲染出秋夜的萧瑟与寂寥,细腻地传达出对生命短暂无常的喟叹。
  “风摧寒棕响,月入霜闺悲”聚焦思妇的生活场景,呼啸的寒风摇撼寒棕发出阵阵声响,清冷的月光洒进布满寒霜的闺房,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,将环境的凄清与思妇内心的孤寂哀愁融为一体。“响”与“悲”相互呼应,哀婉动人,极具感染力。
  “忆与君别年,种桃齐蛾眉”以回忆开篇,借“种桃”这一生活细节,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具象化。桃树初种时与女子眉毛齐平,暗含分别时的青春年少,语言含蓄委婉,深情追忆往昔相处的美好时光。
  “桃今百余尺,花落成枯枝”紧承上文,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。曾经齐眉的桃树如今已高耸百尺,却也逃不过花谢枝枯的命运,诗人借桃树的兴衰,感慨岁月无情、生命易逝,对比鲜明,情感深沉悲怆,令人动容。
  收尾“终然独不见,流泪空自知”,诗人以思妇内心独白作结,直白地道出独守空闺的孤独与哀怨。漫长等待却始终盼不到归人,只能独自垂泪,无人诉说,将思妇的哀愁推向极致,余韵悠长,极具艺术感染力。
4、作品点评
  闺怨题材虽为古典诗歌常见主题,此诗却别具一格。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,融合想象与对比手法,细腻勾勒出一位独守空闺数十载的思妇形象。丈夫远行戍边后音信全无,女子在漫长等待中望眼欲穿,其孤独与悲戚跃然纸上。诗中后六句通过今昔场景的交织转换,昔日恩爱与眼前寂寥形成强烈反差,恰似归有光笔下“庭有枇杷树”的深沉追忆,将时光流逝的怅惘、相思无果的无奈,以及物是人非的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,读来令人感慨万千。